首页知识问答 正文

水稻二化螟(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症状)

2024-11-09 22 0条评论

温馨提示:文章已超过106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今天给各位分享水稻二化螟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症状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
小麦基因组育种

水稻二化螟(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症状)

现代小麦育种的精准设计之路 程时锋团队提出了“G2B(Genome to breeding)”策略,从基因组解析到育种实践,全面构建了小麦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的框架。

转基因小麦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其遗传物质的小麦品种。转基因小麦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手段,将其他物种或同一物种的特定基因导入到小麦的基因中,并使其稳定表达,从而改变小麦的某些性状。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。

中国科学家在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上的突破,如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,通过基因工程解决了不育系在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可育性问题,为杂交小麦的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
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异同

体型不同:二化螟比三化螟形态较大,前翅近长方形,后翅白色,外缘有小黑点七个,三化螟中室下角有一不很明显的黑斑。虫背面不同:二化螟幼虫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,三化螟一龄前期头黑色,胸腹淡黑色。卵块不同:二化螟卵块鱼鳞状不规则排列,三化螟卵块有卵三层,状如半粒黄豆。

体型:二化螟的体型比三化螟要大,二化螟前翅近长方形,后翅成白色。幼虫体表特征:二化螟幼虫的背面含有5条暗褐色的纵线,三化螟幼虫前期头为黑色,胸腹呈淡黑色。产卵:二化螟卵呈鱼鳞状不规则排列,主要在稻谷秧苗期产在叶尖处产卵,三化螟的卵有三层卵块,形状呈半粒黄豆,卵多产于叶片上。

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:二化螟:头部淡灰褐色,顶端尖, 成虫翅展雄约20毫米,雌25-28毫米,幼虫体背有 5 条褐色纵线,二化螟多发生在秧苗分蘖期。三化螟:胸和前翅呈灰褐色,体长9-13毫米,翅展23-28毫米,产卵具有趋嫩绿习性,每年发生3代。螟虫,是稻的害虫,属鳞翅目。

二化螟的蛀茎能力比三化螟强,抗寒力强,且耐旱、耐淹。在栽培制度和水稻管理上,纯双季稻区比多种稻混栽区螟害发生更为严重;基肥足、水稻健壮、抽穗迅速、整齐的稻田,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害虫压力较小;追肥过迟或偏施氮肥,水稻徒长时,则容易吸引害虫,增加害虫发生量。

不是同一种。但都属于鳞翅目螟蛾科,钻蛀水稻茎杆里为害,形成枯心症状。二化螟幼虫身体上有5条纵线,比较明显,腹部的足也比较明显,一个水稻茎杆里可以有多条幼虫;三化螟幼虫没有纵线,腹足也不明显,一个水稻茎杆里只会有1条幼虫。

危害作物:三化螟只为害水稻,而二化螟除水稻外,还为害谷子、甘蔗、茭白、玉米、芦苇。虫卵:二化螟虫卵呈扁椭圆形,颜色变化为乳白色-黄褐色-紫黑色,上覆有透明胶质物,而三化螟虫卵呈长椭圆形,颜色变化为乳白色-黑色,上覆有褐色绒毛。

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

体型不同:二化螟比三化螟形态较大,前翅近长方形,后翅白色,外缘有小黑点七个,三化螟中室下角有一不很明显的黑斑。虫背面不同:二化螟幼虫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,三化螟一龄前期头黑色,胸腹淡黑色。卵块不同:二化螟卵块鱼鳞状不规则排列,三化螟卵块有卵三层,状如半粒黄豆。

体型:二化螟的体型比三化螟要大,二化螟前翅近长方形,后翅成白色。幼虫体表特征:二化螟幼虫的背面含有5条暗褐色的纵线,三化螟幼虫前期头为黑色,胸腹呈淡黑色。产卵:二化螟卵呈鱼鳞状不规则排列,主要在稻谷秧苗期产在叶尖处产卵,三化螟的卵有三层卵块,形状呈半粒黄豆,卵多产于叶片上。

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:二化螟:头部淡灰褐色,顶端尖, 成虫翅展雄约20毫米,雌25-28毫米,幼虫体背有 5 条褐色纵线,二化螟多发生在秧苗分蘖期。三化螟:胸和前翅呈灰褐色,体长9-13毫米,翅展23-28毫米,产卵具有趋嫩绿习性,每年发生3代。螟虫,是稻的害虫,属鳞翅目。

二化螟虫蛹长约11-17mm,呈圆筒形。初期为黄褐色,且腹部背面具有5条棕色的纵线,后续转变为红褐色,且纵线消失。三化螟虫蛹长约10-15mm,整体瘦长。初期为乳白色,后续转变为淡黄褐色,带有银色光泽。成虫 二化螟成虫长约10-15mm,翅展约为20-31mm,前翅近似长方形。

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 卵不同 (1)二化螟:形状一般呈扁椭圆形,其卵块一般由10余粒至百余粒卵所构成,并排列成鱼鳞状,初产时的颜色一般为乳白色,快要孵化时,颜色一般为灰黑色。

在栽培制度和水稻管理上,纯双季稻区比多种稻混栽区螟害发生更为严重;基肥足、水稻健壮、抽穗迅速、整齐的稻田,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害虫压力较小;追肥过迟或偏施氮肥,水稻徒长时,则容易吸引害虫,增加害虫发生量。二化螟寄主作物种类多,特别是在茭白较多的地区,有利于其繁殖为害。

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是什么

1、体型不同:二化螟比三化螟形态较大,前翅近长方形,后翅白色,外缘有小黑点七个,三化螟中室下角有一不很明显的黑斑。虫背面不同:二化螟幼虫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,三化螟一龄前期头黑色,胸腹淡黑色。卵块不同:二化螟卵块鱼鳞状不规则排列,三化螟卵块有卵三层,状如半粒黄豆。

2、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:二化螟:头部淡灰褐色,顶端尖, 成虫翅展雄约20毫米,雌25-28毫米,幼虫体背有 5 条褐色纵线,二化螟多发生在秧苗分蘖期。三化螟:胸和前翅呈灰褐色,体长9-13毫米,翅展23-28毫米,产卵具有趋嫩绿习性,每年发生3代。螟虫,是稻的害虫,属鳞翅目。

3、体型:二化螟的体型比三化螟要大,二化螟前翅近长方形,后翅成白色。幼虫体表特征:二化螟幼虫的背面含有5条暗褐色的纵线,三化螟幼虫前期头为黑色,胸腹呈淡黑色。产卵:二化螟卵呈鱼鳞状不规则排列,主要在稻谷秧苗期产在叶尖处产卵,三化螟的卵有三层卵块,形状呈半粒黄豆,卵多产于叶片上。

4、二化螟的蛀茎能力比三化螟强,抗寒力强,且耐旱、耐淹。在栽培制度和水稻管理上,纯双季稻区比多种稻混栽区螟害发生更为严重;基肥足、水稻健壮、抽穗迅速、整齐的稻田,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害虫压力较小;追肥过迟或偏施氮肥,水稻徒长时,则容易吸引害虫,增加害虫发生量。

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有哪些规律?

二化螟的发生规律:稻二化螟1年发生1~2代,以大龄幼虫在稻桩、稻草或其他寄主的茎秆内越冬。来年5月,越冬幼虫开始化蛹,以后羽化为成虫。幼虫6月即开始为害,形成枯心苗、枯鞘、白穗等受害状;10月潜伏越冬。成虫趋光性较强,喜在叶色浓绿且粗大高壮的稻株上产卵。

一般情况下的话,温度过高或湿度过高都会引发它的状况,所以在这方面的话一定要注意的。

二化螟是我国南岭以北稻区水稻主要害虫,尤其是长江流域稻区发生严重。一年发生3~4代,以幼虫在稻桩、稻草、茭白桩内越冬。在种植稻品种一致的地区,主要是第一代发生严重,如果一个地区插花种植,生长发育不一致,第二代发生危害也很严重。二化螟第一代发生严重与否,与越冬虫源多少关系密切。

生物防治 水稻二化螟和二化螟的性引诱剂控制仅针对目标昆虫(二化螟和二化螟)。具有高度特异性、高挥发性气味、极为敏感、不与植物直接接触、对环境、人、动物和天敌完全无害、无耐药性和农业药物污染,能准确预测二化螟的发生时间、地点和范围,正确指导水稻螟虫的统一防治。

二化螟幼虫以幼虫形式越冬,主要在稻内。若越冬期遭遇洪水,易导致死亡。二化螟每年发生的代数随纬度而异,第一代在北纬36°至32°之间,第二至第四代在北纬32°至26°之间,第四代在北纬26°至20°之间,第五代则在北纬20°以内。

发生危害规律 二化螟在稻桩、稻草和其它田间禾本科等作物残体内越冬,5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。它以幼虫蛀茎危害,侵害水稻时,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,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,造成枯鞘,然后,随着虫龄的增大,幼虫开始蛀食心叶和茎秆,并由群集危害变为分散转移危害。

水稻二化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症状、水稻二化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